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臺、港文學關係專題
Monograp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 
開課學期
106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臺灣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黃美娥 
課號
TwLit7109 
課程識別碼
145 M103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國青324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香港,做為台灣鄰近島嶼,因為地緣關係,兩地之間,從人際往來互動,到文學、文化的彼此影響,不僅見諸日常生活實踐,近年來更已成為學界高度關注的焦點。對此,本課程擬以「台、港文學關係」為探索視角,進行箇中情形的考掘與分析;至於授課內容,將涵蓋戰前與戰後各個階段的歷史考察,並且包括重要作家、作品、報刊、文學社群、文藝思潮等面向的闡述,以利掌握台、港文學關係的複雜樣態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針對台、港文學關係進行研究,開課目標有二:其一、使學生認識香港文學自身發展歷程,並以之作為深入瞭解台灣文學的參照系與比較軸;其二、在前述基礎之上,由此進一步留心台、港文學的關係性,認知人與人、城市與城市、島與島之間的文學移植傳播和跨界流動概況。期盼透過上述兩地文學「關係性」的並觀研究或比較方法論,以及在某些議題上,將台、港視為共生共構文學場域的詮釋框架,能夠有助拓展現階段的台灣文學視野和研究邊界版圖擴大,進以開啟更多台灣文學研究的可能性。 
課程要求
1. 學生課前需先研讀相關文獻材料,並於課堂上參與討論。
2. 學生於課堂中需負責口頭報告。
3. 學生於期末需撰寫、繳交書面論文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可先來信約定見面時間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●專書
.盧瑋鑾編,《香港的憂鬱:文人筆下的香港(1925─1941)》(香港:華風書局,1983)
.盧瑋鑾,《香港文縱——內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》(香港:華漢文化,1987)
.王劍叢,《香港文學史》(南昌市: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,1995)
.黃淑嫻編,《香港文學書目(1950–1996)》(香港:青文,1996)
.鄭樹森、黃繼持、盧瑋鑾編,《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》(香港:天地圖書,1998)
.盧瑋鑾、鄭樹森編,《早期香港新文學資料選(1927─1941)》(香港:天地圖書,1998)
.盧瑋鑾、鄭樹森編,《國共內戰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》(香港:天地圖書,1999)
.黃繼持、盧瑋鑾、鄭樹森,《追跡香港文學》(香港:牛津大學,1999)
.劉登翰主編,《香港文學史》(北京市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99)
.黃維樑主編,《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──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》上下冊(香港:中文大學出版社、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,2000年)。
.盧瑋鑾、鄭樹森編,《香港新文學年表(1950─1969)》(香港:天地圖書,2000)
.陳國球編,《文學香港與李碧華》(臺北:麥田,2000)
.劉以鬯,《暢談香港文學》(香港:獲益,2002)
.陳國球,《感傷的旅程:在香港讀文學》(臺北:臺灣學生,2003)
.趙稀方,《小說香港》(北京:三聯書店,2003)
.小思編,《香港文學散步》(香港:商務印書館(香港),2004)
.黃坤堯,《香港詩詞論稿》(香港:當代文藝出版社,2004年)。
.劉以鬯編,《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》(香港,三聯書店,2006)
.何乃文等編,《香港名家近體詩選》(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,2007)
.黃坤堯,《香港舊體文學論集》 (香港:香港中國語文學會,2008)
.樊善標、危令敦、黃念欣編,《墨痕深處:文學、歷史、記憶論集》(香港:牛津大學,2008)
.陳智德,《解體我城:香港文學1950-2005》(香港:花千樹,2009)
.鄒穎文編,《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》(香港 : 中華書局,2011)
.梁秉鈞,《香港文化十論》(杭州:浙江大學出版社,2012)
.梁秉鈞,《也斯的五○年代:香港文學與文化論集》(中華書局,2013)
.陳智德,《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》(臺北:聯經,2013)
.程中山,《香港竹枝詞初編》(廣州:廣東人民出版社,2013)
.黃淑嫻,《香港影像書寫:作家、電影與改編》(香港:香港大學出版社,2013)
.黃仲鳴,《香港文學大系 1919-1949:通俗文學卷》(香港:商務,2014)
.程中山,《香港文學大系 1919-1949:舊體文學卷》(香港:商務,2014)
.盧瑋鑾編,《香港文學散步》(上海譯文,2015)
.謝曉虹,《香港文學大系 1919-1949:小說卷一》(香港:商務,2015)
.黃念欣,《香港文學大系 1919-1949:小說卷二》(香港:商務,2015)
.熊秉真、游勝冠合編,《流離與歸屬──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》(台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5)
.游勝冠編,《媒介現代: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台北:里仁,2016)
.陳國球編,《香港文學大系1919─1949:導言集》(香港:商務,2016)
.陳國球編,《香港文學大系1919─1949:評論卷一》(香港:商務,2016)
.陳智德編,《香港文學大系1919─1949:文學史料卷》(香港:商務,2016)
.陳國球,《香港的抒情史》(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,2016)

●期刊論文
.黃坤堯,〈香港詩詞中的人文景觀〉,《花大中文學報》第1期(花蓮:2006年12月)。
.李瑞騰,〈香港文學史建構的預備作業〉,《現代中文文學學報》第9卷1期(2008/01),頁 74-80
.王鈺婷,〈冷戰局勢下的臺港文學交流──以1955年「十萬青年最喜閱讀文藝作品測驗」的典律化過程為例〉,《中國現代文學》第19期(2011年6月),頁83-114。
.須文蔚,〈余光中在一九七○年代臺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〉,《臺灣文學學報》第19期(2011年12月)頁163-190。
.陳建忠,〈「美新處」(USIS)與臺灣文學史重寫: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臺、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〉,《國文學報》第52期(2012年12月),頁211-242。
.陳建忠,〈在浪遊中回歸:論也斯環臺遊記《新果自然來》與一九七○年代臺港文藝思潮的對話〉,《現代中文文學學報》第11期(2013年6月),頁118-137。
.陳建忠,〈「流亡」在香港──重讀張愛玲的《秧歌》與《赤地之戀》〉,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13期(2011年10月),頁275-311。
.須文蔚,〈葉維廉與臺港現代主義詩論之跨區域傳播〉,《東華漢學》第15期(2012年6月),頁249-273。
.應鳳凰,〈香港文學傳播臺灣三種模式:以冷戰年代為中心〉,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》第174期(2013年6月),頁4-10。
.簡義明,〈冷戰時期台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-以郭松棻〈談談台灣的文學〉為線索〉,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18期(2014/04),頁207-240。
.須文蔚,〈追索現代主義的抒情、瞬間美學與詩:葉維廉訪談錄〉,《東華漢學》第19期(2014年6月),頁477-488。
.須文蔚、翁智琦、顏訥,〈1940~60年代上海與香港都市傳奇小說跨區域傳播現象論──以易金的小說創作與企畫編輯為例〉,《臺灣文學研究集刊》第16期(2014年8月),頁33-59。
.須文蔚,〈1960~70年代臺港重返古典的詩畫互文文藝場域研究──以余光中與劉國松推動之現代主義理論為例〉,《東華漢學》第21期(2015年6月),頁145-173。
.王鈺婷,〈五○年代臺港跨文化語境:以郭良蕙及其香港發表現象為例〉,《臺灣文學學報》第26期(2015年6月),頁113-151。
.王梅香,〈文學、權力與冷戰時期美國在臺港的文學宣傳(1950-1962年)〉,《臺灣社會學刊》第57期 (2015年9月),頁1-51。
.王鈺婷,〈美援文化下文學流通與文化生產──以五○、六○年代童真於香港創作發表為討論核心〉,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21期(2015年10月),頁107-129。
.陳國偉,〈越境出走:費蒙1950年代犯罪╱間諜小說中的香港〉,《現代中文文學學報》13卷1&2期(2016年夏季號),頁156-173。

●學位論文
.王梅香,〈隱蔽權力: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〉(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,2015)
.陳筱筠,〈1980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與跨界想像〉(台南: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,2015)

●會議論文
.何文匯,〈從《香港名家近體詩選》作品中看今人如何理解和應用近體詩格律〉(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、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、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、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合辦第二屆香港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,2007年8月)。
.游勝冠,〈前衛、反共體制與西方現代主義的在地化:以1956年雲夫譯史班德〈現代主義的消沈〉一文在港、台詩壇所引起的不同反應為比較、考察中心〉,「媒介現代:冷戰中的台港文藝」國際學術研討會,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、國立台灣文學館,2013年05月24日。
.陳國偉,〈福爾摩斯東遊記——〈智鬥〉與《靚仔恩二困福爾摩斯》的跨國譯寫與在地想像〉,「亂世桃花逐水流:一九四○及五○香港廉紙小說生產與流通」國際學術研討會,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辦,香港:嶺南大學,2013年12月13-14日。
.陳國偉,〈文明離騷——也斯與看不╱得見的香港〉,「島與世界——也斯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、嶺南大學文學院主辦,2015年5月21-23日。
.黃美娥,〈流亡者的眼睛—易君左《海角天涯十八年》筆下的香港與中華文化〉,「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南京大學文學院主辦,2016年8月26-27日。
.黃美娥、魏亦均,〈認識敵人的方法:林適存《紅朝魔影》的歷史敘事與文學政治〉,「語言的權力,權力的語言:概念/觀念史圖像中的文學、政治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、政治大學「觀念話語行動:數位視野下中國/臺灣多元現代性研究」科技部整合型計畫主辦,台北:政治大學,2016年11月18-19日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學生出缺席、上課參與度 
20% 
 
2. 
口頭報告 
30% 
 
3. 
書面論文 
5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5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9/22  台灣的香港文學研究概況 
第3週
9/29  中國、香港的香港文學研究概況 
第4週
10/06  香港文學發展史與重要作家、作品1  
第5週
10/13  香港文學發展史與重要作家、作品2  
第6週
10/20  香港文學發展史與重要作家、作品3 
第7週
10/27  香港文學發展史與重要作家、作品4 
第8週
11/03  台港文學關係1—日治與日佔文學 
第9週
11/10  台港文學關係2—省外文人與南來文人 
第10週
11/17  台港文學關係3—美援與綠背 
第11週
11/24  台港文學關係4—現代主義 
第12週
12/01  台港文學關係5—鄉土與本土 
第13週
12/08  台港文學關係6—古典詩歌 
第14週
12/15  台港文學關係7—通俗文學與文化 
第15週
12/22  台港作家的港台書寫 
第16週
12/29  台港文學與僑教 
第17週
1/05  香港在海峽兩岸的文學中介 
第18週
1/12  期末討論